这个夏天,热辣滚烫,同时航空航天的热度也依然不减。随着暑期的如约而至,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也迎来了一批批怀揣航空航天理想抱负的青少年。
暑假期间,研究院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市科协、北仑区科协、北仑区社科联的联合指导下,以“极目空天”为主题,汇聚“四创”理念,即创新技术普及,包括3D打印技术、无人机飞行验证、先进研究仪器使用等;创新实践体验,包括无人机操作、空天乐高模型拼接、C919大飞机模型讲解等;创新精神讲授,包括“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背后的感人故事;创新拓展训练,包括飞盘运动,进行团队精神的学习与锻炼。
纵然日日骄阳与烈焰,胜不过颗颗赤子之心,20余场次精品科普活动,700余名同学的认真参与。在这个夏天同学们都经历了哪些,收获了什么,又有哪些精彩瞬间,让我们一起去探索。
院士开讲,开启暑期第一课
7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院长焦宗夏教授受邀来到宁波市“科普大讲堂”,以“从纸风筝到大飞机,看人类的飞天梦”为题,为宁波市青少年带来暑期科普第一课。
在宁波市科学探索中心主报告厅,200余位中小学生现场聆听,宁波市科协、北仑区科协、研究院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本次科普授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全市公务员通过钉钉在线听课。

在两小时的讲座中,焦院士深入浅出,讲解航空航天基本原理,通过一系列有趣生动的故事串联世界的航空发展史,带领大家重温中国近现代航空崛起的艰辛历程,展望未来航空前沿发展技术。授课中,焦院士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同学们进行思考,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充分互动,并勇敢讲出自己的看法,一些头脑风暴的想法获得了阵阵掌声。
始于课本,不止于课本
走出课堂,放下课本,同学们来到一个个实验室,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其所见所闻,有大声惊叹、有欢呼雀跃,当然亦有淡定使然的学霸。在这里,科普老师们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课本里的知识在现实里展示出来。同学们就像精灵一般,把老师们围在中心,堪比大型追星现场,时不时打断老师提出各种问题,又时不时一片安静,一瞧正在奋笔疾书。

放下课本,走入现实科学,是对理论的实践和可视化,通过理论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理解知识,再去完善知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史正是人类不断实践和否定的过程。
科普在于知识传播,更在于赓续传承
我国航天梦最早可追溯至明朝,航空探索则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春秋时代,发展至今,我国成功研制了C919大飞机、发射了自己的空间站、成为第一个登陆月球背面并取回月壤的国家、成功搭建使用北斗导航系统等等一系列成就,这是一代代中国科学家艰苦奋斗、赓续传承的结果。在科普课堂里,老师们不仅对航空航天知识进行传播,更是为同学们种下航空报国的种子,也是对中国精神的赓续传承。

课堂上老师们的慷慨激昂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动着同学们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也正是这澎湃的心脏为我国发展源源不断迸射新鲜血液,中国才能在历史长河中激流勇进,不被淹没。科普的意义和美丽就在于此,学有所得,精神得以传承。
未来总在每一个瞬间发生
我们的世界每一刻都在变化着,每一件小事都在历史里留下或重或轻的痕迹,或许正是这么一个小痕迹为未来的重大改变埋下伏笔,甚至是决定性意义的。在这里同学们亲自体验了无人机飞行、未来太空基地搭建、伯努利原理实践,同学们在体验中打开了话匣子,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新创造的热情,在完成一个个挑战后也给同学们打开了一道通往未来的裂缝,等待大家去开拓和探索。

科普的每一小步都会在同学们心里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但也正是这一个个脚印在同学们前行道路上像一颗颗明星引领者,能够为他们提供一缕星光。
引进来更要走出去
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不仅要发挥研究院科普教育资源优势,更要将优秀资源输送到学校、到社区,到达需要我们的地方,将科普知识传播到祖国大地上。在引进来基础上带上孩子们感兴趣的课程,让同学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知识,同学们的每一次掌声,每一个提问都是对研究院科普工作者的认可和信任。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这个暑假,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开展了20余场次科普活动,陪伴了700余名同学,这是对研究院科普工作的认可,更是前行的基础。研究院目前已获批市区两级科普教育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以及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研究院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未来研究院将持续提升科普教育品质,为同学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