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院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基于“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务实高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设的新型高水平研究机构。
研究院落址于宁波市北仑区梅山高教园区,总建设面积约十万平方米。研究院瞄准空、天、信、医,促进优势学科发展,依托北航六大行业顶尖科研团队,聚力打造六个创新研究中心:高端工模具及关键机械传动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航空发动机材料和轻质结构功能材料创新研究中心、先进飞行器与空天动力技术创新研究中心、高精尖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研究中心、精密仪器与磁悬浮机电装备创新研究中心、先进机载机电与飞控系统创新研究中心,聚集培养优秀人才,激励产生科技成果,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
二、研究院所属中心简介
(一)高端工模具及关键机械传动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高端工模具及关键机械传动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汤海波研究员担任中心主任,依托北航“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充分发挥宁波产业和商业优势,共建校地合作的国际一流产业研究平台。
中心瞄准能源动力、海洋船舶、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需求,依托北航团队丰富的理论积累和研究经验,开展高端工模具及关键机械传动件的高性能、高效、低成本复合增材制造、增材再制造、表面工程等技术创新与应用,力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工模具及关键机械传动件“设计-材料-制造-评价”体系化技术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中心现有专职科研队伍1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防卓越青年1人,中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国家博新计划1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3项。
(二)航空发动机材料和轻质结构功能材料创新研究中心
航空发动机材料和轻质结构功能材料创新研究中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惠彬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张虎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依托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双一流A+学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前沿科学技术和行业发展目标,结合宁波产业特点,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发动机轴承材料及应用、汽车轻量化材料技术及应用和先进薄膜材料及应用3个研究方向。
依托本中心平台建设,开展轴承材料研发和轴承性能评价测试研究,保障国家战略、提升行业水平;将航空航天铝合金材料技术应用于汽车底盘件行业,提高铝合金底盘件性价比,促进汽车轻量化发展;发展高品质溅射靶材,助力我国半导体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中心致力于将先进材料技术与产业相结合,努力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专业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中心现有专职科研队伍50余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长江学者4人、杰青4人、教授14人,副教授和青年教师17人,专职研发人员20余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三)先进飞行器与空天动力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先进飞行器与空天动力创新研究中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闫楚良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文东升教授、杨立军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依托北航两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A+)、力学(A-),以及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长航时无人机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人机工效与环境控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开展先进飞行器、空天动力及相关领域的科技研究及产业转化工作,为宁波经济社会进步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心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学科、三个平台、四个基地”的发展规划,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学术前沿,瞄准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等国家高端产业的迫切需求,着力打造风工程与环境模拟试验平台、多场多尺度力学性能试验测试平台、新能源与动力系统试验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以汇聚属地化高水平科研队伍,积极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生原创性、突破性和工程型、产业型科技成果,力争建成国内领先的技术服务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国际领先的创新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有力推动相关学科进步,支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中心现有科研队伍3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专家1人,长江学者2人,杰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青年长江2人,优青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
(四)高精尖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研究中心
高精尖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研究中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志明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丁希仑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依托北航四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A+)、材料科学与工程(A+)、机械工程(A-)、交通运输工程(A-),开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制造及高端装备等相关领域的科技研究、人才培养及产业转化工作。
中心瞄准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国家高端装备与制造业的战略需求,依托“航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面向新一代航空航天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航空关重部件数控加工、新型传动/智能驱动与控制、装备智能诊断与健康管理开展科技研究和产业化建设,致力于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精尖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研究与高端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助力北航“双一流”建设。
中心现有专职科研队伍3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专家1人,长江学者3人,杰青4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人,其他高级职称10余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及省部级奖10余项。
(五)精密仪器与磁悬浮机电装备创新研究中心
精密仪器与磁悬浮机电装备创新研究中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房建成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韩邦成担任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刚担任责任教授,依托北航“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仪器科学与技术”双一流A+学科,紧密结合宁波产业基础,共建校地合作的国际一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多功能平台。
中心瞄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人航天的战略需求,结合高端装备、高端仪器、节能减排对磁悬浮机电装备的迫切需求,开展以超高精度磁悬浮轴承和高速高效电机技术为核心的磁悬浮机电装备创新与应用研究。聚焦磁悬浮飞轮、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高速高效磁悬浮鼓风机、磁悬浮压缩机、超高真空度磁悬浮分子泵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力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磁悬浮机电装备技术创新与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宁波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中心现有专职科研队伍6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杰青”3人、“优青”4人,其他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金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研奖励一等奖5项。
(六)先进机载机电与飞控系统创新研究中心
先进机载机电与飞控系统创新研究中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焦宗夏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尚耀星研究员担任中心主任,依托控制科学与智能系统和机械工程两个北航“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群、北航“机载系统创新中心”、北航“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建商飞-北航飞控液压起落架联合实验室与洪都-北航先进航空机载机电与飞控联合实验室,以“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为总体思路,力争建成我国航空机载产业的创新研发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面向航空机载系统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发展前沿,聚焦“高性能机载液压、作动、刹车、电机与控制系统”、“高可靠航空机载机电系统”、“复杂机电装备与智能控制”以及“新概念飞行器与飞行控制”四大研究方向,汇聚高水平属地化科研与专业技术人才,以理论创新指导技术突破,以技术成熟度提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航空机载产业创新研发基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助力宁波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
中心现有专职科研队伍30余人。包括长江学者3人,杰青1人,卓青1人,万人青年拔尖1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三、招募对象
海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毕业的博士、出站博士后及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学者。各中心具体专业需求见下表:
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
序号 |
研究中心 |
需求岗位 |
需求人数 |
专业/研究方向 |
年龄 |
学历(学位)/职称 |
1 |
高端工模具及关键机械传动件增材制造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
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
3~5 |
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机械工程、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博士后 |
3~5 |
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机械工程、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2 |
航空发动机材料和轻质结构功能材料创新研究中心 |
材料计算工程师 |
2 |
材料、物理、化学专业,具有材料计算相关科研经历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有相关科研经历的硕士 |
数值模拟工程师 |
2 |
材料、物理、力学专业,具有限元计算和仿真设计相关科研经历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有相关科研经历的硕士 |
铸造研究员 |
3 |
材料加工、铸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或金屈材料专业,3年以上工作经验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材料研究员 |
4 |
材料加工与工程专业,3年以上工作经验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材料失效分析高级专家 |
1 |
可靠性工程、材料、机械、化学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员 |
1 |
机械、力学、热能、流体、材料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主任工程师 |
1 |
材料加工或金属类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3 |
先进飞行器与空天动力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
副研究员 |
1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学科专业 |
35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且具有博士后经历 |
助理研究员 |
1 |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力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学科专业 |
35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4 |
高精尖制造技术与装备创新研究中心 |
助理研究员 |
20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力学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博士后 |
6 |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力学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5 |
精密仪器与磁悬浮机电装备创新研究中心 |
流体机械工程师 |
1~2 |
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流体机械及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流体力学 |
35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机械设计工程师 |
2~3 |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精密仪器及机械 |
35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电机系统工程师 |
3~4 |
电气工程、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路与系统 |
35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磁悬浮系统工程师 |
3~4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精密仪器及机械、信号与信息处理、通讯与信息系统 |
35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电磁设计工程师 |
1~2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机与电器 |
35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可靠性工程师 |
1~2 |
系统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精密仪器及机械 |
35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6 |
先进机载机电与飞控系统创新研究中心 |
机械机电工程师 |
2 |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
机械作动高级设计师 |
1 |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副高及以上职称 |
机械机电工程师 |
2 |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级工程师 |
机械研发工程师 |
1 |
机械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级工程师 |
机载作动高级设计师 |
1 |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40周岁以下 |
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副高及以上职称 |
研究院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具体薪酬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双方商定。其中对于知名院校毕业博士每年给予不低于35万元的薪酬;对于出站博士后,每年给予不低于38万元的薪酬。
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可申请宁波市政府提供的安家补助和购房补贴,具体参见《宁波市人才安居实施办法》(甬建发〔2018〕180号)文件规定。此外,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研究院还将给予丰厚的地域性工作补助与生活补助,为人才安居乐业提供全方位保障。